PhilGarden: 美學作為一種哲學

我們經常能聽到人們主張,審美是主觀的。然而如果真是如此,為什麼眾人認為「美」的事物,仍然普遍被多數意見擁護、支持?試想,如果「美」不僅是一個抽象的官能感覺,而是眾人在腦中一起彙整出的一個意見,那又是什麼驅使大家在無意間做了同一個結論?

品牌故事
 

具體來說,美是什麼?

品牌故事

這些問句,成為了哲學家們深思與辯論的課題,並讓對「美」的研究逐漸蛻變為一門學科。最早為美學下定義的哲人,是 18 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 (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),他首度將希臘文用於修飾感知的形容詞“αἰσθητικός”一字提出作為「感性之學 Aesthetics」使用,針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做更深入的鑽研,在這之後,普遍被人們視為抽象、主觀的感覺,也首度自成一門獨立學科,因此亦有人將美學稱為感覺學。


對哲學家們來說,美學的範疇就是我們與事物、環境相遇時,腦中所發生的一切。哲人們認為一個人的品味驅力,應該被視為一種內部感官,而這種驅力的作用,需仰賴外部感官 (直接的五感) 與其他內部感官 (記憶、常識、判斷力、想像力等) 達成統合,方能歸納出對「美」的認定。也就是,判斷事物為「美」,要達到讓主客觀並駕齊驅,存在著一些務實的基準,我們探究的不僅是感官上的愉悅,還需從感性及理智面向做出評估。以智性梳理感官,則往往仰賴許多規律及理念,這讓哲學家們忙得不可開交。

美學


由時間溝壑回望的東方美學

回過頭來看東方哲學系統的發展,其實不難發現美學也深耕我們的日常。與西方美學對事物鞭辟入裡的解剖及類比有所不同,東方美學更具體而微地探究「時間」的意義與流動方式。我們有在哲學世界披荊斬棘、翻譯眾多西方思想巨擘著作的美學家朱光潛,有蔣勳帶著我們踏過季節更迭、聆聽水墨畫節奏裡的內斂聲響,亦有日本滲入生活縫隙的物哀 (感物傷情)、幽玄 (深邃的優雅及微妙)、侘寂 (質樸的美及時間的光澤) 相伴。然而同樣需仰賴細膩的外部感官與積累打磨的內部感官,它們的美才得以被欣賞。

侘寂

在 Phil Studio,我們喜愛鑽研先驅對東西方美學的注釋,將感覺視為一門值得不斷推敲研究的學問,並將我們對文化及生活的觀察匯入創作。我們相信,透過這些堅持,將能讓普遍的「美」的概念推及更多人的視野,而這也是我們將感學兩字化作名字佩戴在身上的原因。

Previous
Previous

PhilGarden: 創意概念,品牌取之不盡的燃料

Next
Next

品牌故事,以說話的藝術打動人心